集团公司金融业务部代理金融风控团队以“熵权法”为刃 加快构建风险主动防御体系
作者:中国邮政报记者 胡琬秋 来源:中国邮政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图片由集团公司金融业务部代理金融风控团队提供)

  “目前,全国邮政的风险预警数据较高峰时已下降80%,且风险数据主要集中在基础薄弱的地区。”看着系统后台的数据,集团公司金融业务部代理金融风控团队的成员们长舒了一口气。在全国3万余个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编织的数字版图上,该团队以“熵权法”为刃,划破传统风控模式的僵局,让风险防控从“事后灭火”转变为“事前预警”。这场金融风控变革的背后,是团队成员日夜兼程的不懈探索。

  以前,邮政代理金融的数字风控工作主要依赖以专家经验赋值的风险计量和团队现场检查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对风险数据的判断受限于个人经验和认知差异,难以精准把控网点的风险“脉搏”。“那时候,风险评估就像盲人摸象,大家各凭经验,很难形成统一且准确的判断。”金融业务部风险合规处处长陈鲁江一语道破原有模式的致命短板。2023年底的一次部门会议成为风控变革的起点。“我们要尽快找到一种更科学、更客观的风险防控方法,形成对全国邮政代理金融网点风险的系统性监测。”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

  一周内,一支由10人组成的精锐团队火速集结。他们当中,有对建模分析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信息技术专家,有对金融风险点了如指掌的基层检查专员,也有擅长将复杂算法转化为系统程序的软件工程师。团队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直到“熵权法”这一综合评价方法进入视野,大家仿佛找到了破局的突破口。“这种通过熵值客观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能将模糊的风险概念转化为清晰的数字。”团队成员黄樱植生动诠释了“熵权法”的价值。

  随后,团队成员依托邮储银行风险合规系统数据,精选28个风险点搭建风控指标模型,并引入“熵权法”测算指标权重。为全面真实地呈现风险的多维度特征,他们不断调整风险指标、反复校验风险画像结果,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即便是春节期间万家团圆时,风险合规处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陈鲁江带领核心成员坚守在电脑前,分析网点业务数据、客户交易行为、资金流向轨迹,键盘的敲击声与激烈的讨论声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这两个月,我们反复推敲每一个风险指标,既要贴合工作实际,又要适用于全国邮政网点,前前后后改了7个版本,每次优化完善,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团队成员方曦回忆道。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修改的过程:“第3版模型在‘柜员与多客户同设备登录手机银行’指标评估上出现偏差,我们重新引入‘登录后交易频次’和‘登录时间差’两个修正参数,使评估结果与实际风险发生情况的匹配度提高了30%。”七次优化完善,彰显了团队对精准的极致追求。最终,他们确定了覆盖业务经营、现金运营、消保投诉、员工行为、柜面操作5大类、28小类的风险画像体系。

  2024年3月,金融业务部首次提出在全国邮政网点推行“熵权法”风险画像,这标志着邮政代理金融风险画像从专家经验赋值时代迈入“熵权法”时代。短短几个月,“熵权法”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在全国404个地市级邮政分公司落地,其高精准性、可量化、可动态调整指标权重等优势在实践中逐渐显现。

  实施“熵权法”风险画像后,各级机构的风险指标大幅下降。为集中整治数据造假和虚增余额顽疾,代理金融风控团队又启动了“数据巡航”专项行动。他们收集各省(区、市)分公司的排查台账,分析资金掮客的交易特点,据此进行风险建模,建立起资金掮客数据库,并将11万条风险数据下发至各省(区、市)分公司开展常态化排查,数据精准率达31.8%。“每一条数据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风险线索,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算法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团队成员牛新亚说。同时,团队结合实践经验,创新推出“7路径22个是否”工作法,助力各省(区、市)分公司高效落实风险排查工作。该方法明确了风险排查的关键路径和检查要点,例如“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日结(系统日切)前后‘冲时点’交易,是否存在月末、季末、年末前后‘冲时点’交易”等具体问题,让基层风控人员能够快速定位风险点。该工作法的推广让基层网点问题发现率大幅提高。

  今年以来,该团队并未止步于已取得的成果。他们创新采用专家经验与“熵权法”结合的赋值方式,对“熵权法”风险画像法进行迭代升级,持续提高风险计量、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数据巡航”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新增虚增基金、理财、资管等风险排查维度。从经验驱动到算法赋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这支年轻的金融风控团队凭借专业与坚持,挥就风控合规的新手笔,为邮政代理金融风险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